蓬安第六届“十大孝星“出炉啦!有你认识的吗?
十二音阶囤 发表于:2021-10-11 20:44:02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455
今(11)日上午,蓬安县召开专门会议,表彰第六届2020年度孝老敬老爱老“十大孝星”及提名奖获得者。



据了解,全县第六届孝老敬老“十大孝星”选树活动是由全县各村(居委会)到乡镇层层推荐,共选出40名孝老爱老敬老候选人,再通过深入调查核实,评选出“十大孝星”10名,提名奖9名。他们当中有的精心照料身患疾病多年的父母,给父母精神上慰藉,身体上呵护;有的倾其所能,关心帮助身边的困难老人......






会议对“十大孝星”获得者、“十大孝星”候选人、组织工作先进个人共计25人进行了表彰。并号召大家向“十大孝星”学习,传递敬老爱老助老正能量,携手同行敬老爱老助老。通过活动,引领更多的人都来做孝顺的儿女,引领更多的家庭形成孝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良好家教家风。





附:“十大孝星”名单

(资料来源:县民政局)



段景业舍小家 顾大家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不计个人的得失是当代党员干部的本色。福德镇敬老院63岁的段景业院长就是一位这样的干部,他把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化作实际行动,把全部的光和热倾注在敬老院的事业上,用自己的爱心和行动谱写了一曲当代干部无私奉献的赞歌。十年如一日,他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不计得失地为五保老人服务,把敬老院这个大家庭管理得井井有条。院里每一个五保老人的冷暖他都时刻记在心上,什么时候该添置夏衣冬被,他提前给政府报告做好准备;哪位老人有了病痛,他主动请医拿药,跑上跑下,忙个不停;为无依无靠的孤寡老人庆生,营造家庭的氛围;为中风瘫痪在床,高龄且双目失明,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擦洗身子,整理床铺。再脏再臭,再苦再累,他总是俯下身子心默默无闻地工作着。就算他自己家里的农活再忙,只要院里有事,他二话不说都会先处理院里的事,难怪他妻子、儿女都说:“你的心里总是牵挂敬老院这个家”。一个住着二十几位老人的大家庭,共度一段美好的时光,同一个屋檐下,一家人相约进入彼此的心灵,团结互助,文明和谐,不是亲人胜是亲人,谁说这不是对段景业老人最好的回报呢?
潘南兰生活以痛吻她,而她报之以歌



她,潘南兰,从不怨天尤人,从不轻言放弃,用坚韧与不屈,勤劳与孝贤,让一个苦难的家庭充满阳光。即使记不住她的名字,也请记住她的笑脸,记住她的故事:出生后还未满月,就被亲生父母无情遗弃。好心的养父靠一次次卖米换回奶粉养活了她。四岁那年,养母受不了贫困的煎熬,跟别人跑了,她又成了没妈的孩子。眼睛高度近视的养父又当爹又当妈,靠下苦力赚钱勉强维持家用,姐弟俩的学费常常是东拼西凑。十二岁那年,过度劳累的养父一病不起,因为拿不出医药费,只得眼睁睁看着他离世。从此,姐弟俩便跟着七十多岁的奶奶爷爷相依为命。好不容易熬到了小学毕业,姐弟俩实在不忍心看到年迈的爷爷奶奶终日劳苦,双双辍学,挑起了生活的重担。十五岁,她外出打工,十九岁,跟她同样苦命的老公结婚。家中不但一贫如洗,还有一个不能行走的母亲和两个双目失明的叔叔需要照顾。人世间的一切苦痛接连袭来,就是铁一般的汉子都难扛得住的打击,她勇敢面对,无惧无畏,她坚信勤劳的双手定能迎来幸福。老公常年在外打工,她一边照看两个孩子上学,一边照顾三个残疾老人,其中的困难与辛酸只有她知道。她说:“虽然过得很辛苦,但一家人都平平安安的,我也知足。照顾他们是我分内的事,人人都有小,人人都要老,我没觉得他们是好大的负担。”这就是她,命运百般挤兑,她总微笑面对。这个让人肃然起敬的90后,用淳朴与善良、孝心与坚强演绎着亲情的温暖。
陈雪花十年心血书写人间真善美



十年如一日照顾着年迈瘫痪在床的婆婆,无怨无悔,从不言弃。她的事迹传遍整个乡乐村,她的孝心感染着周边群众,她就是杨家镇乡乐村村民——陈雪花。  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一个平凡的农家媳妇。自幼就善解人意、孝老敬亲的她,并没有因为婆婆最初对她的成见而耿耿于怀,反而把婆婆当成至亲至爱的人。2012年,婆婆意外摔倒,瘫痪在床,生活完全不能自理,陈雪花第一时间辞掉工作,回到乡里照顾服侍老人。不惜巨额医药费,断辗转各地为婆婆求医问药,一日三餐、梳洗打扫、端屎倒尿,从不抱怨。2019年,大女儿意外离世,她强忍悲痛,打起精神,继续履行做儿媳的责任。多少个同咸同淡的日夜,多少个相互搀扶的朝夕,她是照亮婆婆前行的明灯,她是确保婆婆安康的寿杖,她是婆婆晚景从容的精神支柱。咽下了多少苦,只有她自己知道。对谁都笑脸相迎的她,是村里老人挂在嘴边夸赞的对象。邻家老人有什么困难,她总是热心地去搭把手;空闲时间时,她总喜欢和村里的留守老人拉拉家常;农忙时节,她就是放下自己的活儿也要想方设法为邻居解决燃眉之急;逢年过节,她总不忘给附近乡邻携带年货,村里的老人谁都羡慕“老李家有个好儿媳”。陈雪花用她朴素的孝心,让婆婆的生命之河流淌得更欢;用她的孝行,为我们树立了一根孝老敬亲的标杆。
向小华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这是一个奇特的大家庭,集中了世界上多种苦难:老龄痴呆、残疾瘫痪、孤独贫穷......一个年过半百的弱女子,本可以让自己的生活更加优雅体面,却不顾家人的反对,来到让这个非亲非故的特殊人群中担起“爱老敬老”之责。七年如一日,她把这里的老人当成亲生父母来侍奉,老人们把她当成亲生女儿来疼爱。她每天五点多起床,随后便开始一整天的忙碌!查房,给病中老人打针发药,照顾他们穿衣、吃饭,陪老人们锻炼娱乐,和他们聊天,哄他们开心,陪病重的老人一次次度过生死难关。每逢节日、老人生日,她和老人们一起分享喜悦;遇到性格怪癖、言辞偏激的老人,她总是耐心开导,咽下所有委屈;有老人离世,她心疼落泪,久久不能释怀。从没有一句豪言壮语,只是这样默默地把一腔浓情慢慢挥洒。她,播下孝的种子,浇灌爱的甘露,于是,这个大家庭中才有了那么多温情脉脉的感动。不是亲人,胜似亲人,靠的不是血缘,而是她这种人格的力量和高尚的道德素养。老人们对她的依赖,院里的欢声笑语,墙上的一面面锦旗,是对她最好的褒奖。她,值得我们为她点赞!
袁梦孝老敬亲的女汉子



袁梦,十多年前,她从贵州毕节远嫁到平头乡一个贫困的家庭里,她用乐观应对艰难,她用一双勤劳的手把一个大家庭经营得幸福美满,她让风雨飘摇的小茅屋变成了漂亮的两层楼房,又变成了一栋让人眼羡的别墅。她和丈夫同德同心,事业干得风声水起。可天有不测风云,2016年,丈夫患上了白血病,家里不但失去了主要的经济来源,还得支付巨额的医药费。偏偏这时公公又查出肺癌,病魔缠身,意志消沉,公公的脾气变得喜怒无常。她不得不辞掉干得红红火火的工作回到老家,丈夫吃药稳住病情后,继续在外面打工挣钱。心急如焚的她,一时间白发陡增。公公辗转大小医院,她寸步不离,坚守床前,煎药喂饭,换衣清洗,从不抱怨。婆婆的身体也不好,常年吃药。她每天早晨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婆婆床前问候:“有没有不舒服的地方?想吃点什么?”一头牵着孱弱多病的公婆,一头牵着化疗中的丈夫,还有两个正在上学的孩子需要照顾。她默默挑起家庭的千斤重担,给家人可依靠的肩膀,给老人活着的信心和勇气。她是最温柔的女儿心,她是最坚强的女汉子。风和雨,拔节了她的身材;苦和累,丰厚了她的情感。一路前行,她深深的脚印,播下了中华美德最靓丽的风景!
吴晓霞最美青春 别样绽放





新园乡宽敞沟村,有一位年仅27岁的基层女干部——吴晓霞。她以孝道为荣,以奉献为耀,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平凡的生活中演绎着点点滴滴的亲情故事。她是干部,时常奔走在村里各个孤寡老人家中,帮助他们寻医送药、买东买西、缝补打扫,从不计报酬,她让那些饱经风霜的优抚老人,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她是孙女,因父母在外务工,她每天要骑电瓶车到3公里外的爷爷家中洗衣煮饭、操持农活,她让老人的生活温馨而舒适,简单而快乐;她是儿媳,视公婆如自己的亲生父母,把一家人的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白天她只能围着老人转,老人安然入睡,四周寂静,她还得规划明天的轨迹该如何运转。她像个陀螺,转个不停,唯独没有自己。忙碌而充实,温和而坚定,真水无香,素面朝天。她像男人一样骑着摩托,像男人一样干着农活,像男人一样为子女遮风挡雨。她把简单的事做得完美,把普通的事做成华章,只因善根未远离,只因孝道在心中。她是敬老孝亲中的楷模和榜样。
杨建均最是忠诚大男人



“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在乡间长大的杨建均知道,尽孝,是一切善德之始,是一切幸福之源。幼时,父母为他遮风挡雨,现在,59岁的他为垂暮之年的两位老人撑起爱的晴空。照料不幸患上食道癌的父亲5年,父亲去世之后,母亲随着年龄增加也疾病缠身,出行只能依靠轮椅。服侍母亲穿衣、吃饭,帮助母亲洗漱、按摩、上下床、入厕,每天重复这些繁琐的护理步骤,成了他的固定生活模式。妻子因为照料老人的问题和他闹意见离了婚。这个满腔柔情的硬汉默默咽下所有的委屈与悲伤,全心全意陪在母亲身边,就像小时候母亲照顾自己那样照顾着母亲,竭尽所能,为母亲送去温馨和舒适。10多年来,这份爱,从来没有缺席。不曾推诿,没有怨言,他用行动诠释着孝的真谛。因为他知道,“庄稼,总要把一切还给泥土。”他所做的一切,正是回报年迈母亲的养育之恩。如今,在他的悉心照料下,母亲身心愉悦,身体越来越好,他的孝心也感染着周边的村民,在村内掀起了一股孝敬老人善待老人之风。就让我们一起为这位年近六旬的老人行注目礼吧!
柯晓芳孝敬孝顺待公婆 细致细微见爱心



她,是徐家镇唐家词村4组村民——柯晓芳。一个普普通通的农家妇女,虽然文化不高,她却用自己的爱心与善行书写出孝媳楷模这一动人诗篇。家中90岁高龄的母亲一年内两次摔断腿,生活不能自理,她毅然放弃高薪工作,将母亲接到婆家与91岁高龄、行动不便的公公一同照顾,让哥嫂安心在外务工。在照料公公7年,照料母亲3年多的时间里,她的无微不至多次让两位老人感动得落泪。尤其是给公公洗澡、剃胡须、寻医送药,推着轮椅上的公公出去散心,常常遭受旁人的闲言碎语、指指点点,但她从不在乎,还独自承担起两位老人生活、医疗费用。为了这个家,她付出了太多,牺牲了太多。一边要忙着张罗两位老人的饮食起居,一边还要照管上幼儿园的小孙孙。她用柔软的双肩默默地挑起生活的重担,再苦再累,无怨无悔。从没和两位老人红过一次脸,拌过一次嘴。体贴入微,关怀备至。她是两位老人最贴心的小棉袄,她是丈夫坚实的依靠,她是乡亲们口中“十里八乡都找不到的好儿媳、好女儿”。她用细节传递真情,带领后辈感恩长辈,创造和谐家庭环境,让老人在天伦之乐中,欢度幸福安康的晚年。
肖高红孝老敬亲的铁汉男人



身患风湿性关节炎,早年便失去劳动能力的80高龄的父亲需要他照顾;积劳成疾,患上脑梗、胃病的76岁的母亲需要他照顾;76岁高龄,智力残疾的二叔和67岁腿有残疾的幺叔,生活都不能自理,且都未婚,膝下无子,需要他照顾;弟弟妹妹因常年外出务工,每家两个小孩也交给他照顾;家中还有一个已经下岗的妻子和两个孩子......十多个人的家庭,只有他一个人有正式单位,但他想方设法让四位老人生活得幸福安康,让六个孩子快乐成长,让这个大家庭其乐融融。他叫肖高红,出生于周口街道办牛毛旋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曾在中国人民解放军68232部队服役12年,现在蓬安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工作。他平凡得像一粒尘土,微薄、微细,只有在太阳的光柱中才能看见其飞扬的姿容。虽然平凡,却在琐碎的日常生活细节中,塑造了伟大。无论工作多忙,他每天总会抽出时间回到家中,为老人打扫卫生、烹饪美食、操持农活。有时三个老人生病同时住进医院,他便要奔走于三个病房之间,如果病情严重,一住便是两三个月,端水送饭、询医问药、按摩清洗,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他说是共产党人坚定信念和12年军人生涯养成的一不怕苦、而不怕累的精神;是单位的温暖、村社基层干部的无私帮助以及妻子默默付出让他坚持了下来。弓腰扛背,沐雨栉风,他用爱心和孝心诠释了什么是男人的责任与担当。他早已把孝行融为日常。
王勇隔代敬孝感动世人



人们常说“久病床前无孝子”,然而,这位阳光帅气的80后小伙子却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久病床前更显孝心”。他就是蓬安县城市综合执法大队临聘人员——王勇。原本他在成都有一份月薪很不错的工作,妻子是睦坝镇一位普通行政干部,一家6口人过着平淡而又幸福的生活。可天有不测风云,79岁的岳祖母不小心摔成股骨骨折,几次手术之后,仍然只能卧床,生活不能自理。妻子忙于工作,抽不出时间照料,岳母要照看他们的小孩,料理家务,他便主动辞去工作回家专门服侍岳祖母。在医院里,是他拿出几本无偿献血证请求医生:“无论需要多少血,也得给老人动手术”;是他24小时守候在病床前,不厌其烦地安抚术后疼痛难忍的岳祖母;是他把老人背上背下,小心翼翼地关怀呵护。岳祖母回到家中疗养期间,因身体的各种不适开始绝食,他一边耐心地劝导,一边给老人喂食各种清热汤剂,甚至用手为岳祖母抠大便解急难。他的孝心真真切切地感动了岳祖母,让老人终于放弃了绝食的念头。烧饭做菜、按摩捶背、洗澡梳头、劝导宽慰,他从不喊苦,从不叫累,以自己的行动倾注了全部的爱,写下一个大大的“孝”字。现在,岳祖母逢人便会激动得含泪夸赞这位隔代的上门孙女婿:“是他把我从死神手里拉回来的,不知道是我哪辈子修来的福分。”王勇默默地用爱心晕染着这个大家庭的和睦,生活虽说是清贫了些,但谁说这不是一种别样的幸福呢?
来源: 蓬安播报 ■ 记者|范芸
■ 编辑|汪小妆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高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