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楼营村 马氏宗祠的古韵新风
鬼子进了村部 发表于:2021-12-22 08:16:49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607


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马氏宗祠



记者采访村民马延龄

南充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柴梓嫣 伍罗文博 文/图

“祠堂”一词,始见于汉代,《汉书·张安世传》曾记载:“赐茔杜东,将作穿复土,起家祠堂。”祠堂,记录着家族的辉煌与传统,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在村落痕迹的一种标志。

仪陇县柴井乡古楼营村,便有一座远近闻名的马氏祠堂。几百年来,这栋古建筑见证了马氏先祖迁居川北的沧桑历史,也成了马氏族人共同的精神家园。

A张献忠曾于此屯兵而得名

驱车从仪陇县柴井乡出发,沿着蜿蜒小路仅20余分钟,便可到达古楼营村。“以前村里有一个大鼓,有这么大哩!”关于村名的由来,村民们一边用手生动形象地比划着,一边介绍着村落历史。

原来,“古楼营”原有一个直径约一米的大鼓,每当村里有重大事情的时候,便敲打此面大鼓通知全村人集合。据相关资料显示,“古楼营因张献忠曾于此屯兵而得名”,古楼营又被大家称作“鼓楼营”,此名由来已久。

站在路边眺望全村,路边一栋极具特色的建筑物特别扎眼。“这就是我们的马氏祠堂,是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村民马延龄对马氏祠堂的历史颇为了解,站在这栋恢弘的建筑物门外,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在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两个时期,四川经历了战乱之后,人口数量急剧下降,当时朝廷采取措施,湖南、湖北、广东等地大举向四川移民,我们马氏一族就是在那个时期迁居到这里的。”马延龄所言在《古楼营马氏宗祠碑记》上得到了印证。

据《古楼营马氏宗祠碑记》记载:马氏先祖原籍湖北孝感,公元1341年至1368年,在四川保宁府(今阆中市)任官职,后辞官隐居在西充太平,躬耕桑田、生息繁衍。在明嘉靖年间,马氏一宗支选择古楼建造宗祠,1556年宗祠竣工,宗祠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

看完碑记,再驻足细观马氏宗祠,似乎别有一番韵味了。马氏宗祠坐东朝西,建造规模宏大,为一四合院式建筑群体。它由牌坊、前廊门、山门、万年台、左右厢房及正堂组成,占地面积约1800平方米。

“现在我们眼前看到的山门、戏楼、左右厢房及正堂建于清乾隆年间。”提到宗祠里的一木一瓦,马延龄如数家珍。

20世纪30至40年代,马氏族人又在此地建了牌坊、前廊房。牌坊为砖石结构,高4米。牌坊后是前廊房,面阔7间23.9米,进深5.1米,穿斗式梁架,歇山式屋顶,上盖小青瓦。

B马氏宗祠与古楼小学

马氏宗祠与古楼小学建筑连接成一片。从古楼小学的大门进入,穿过一块小长方形运动场,再沿着几步台阶拾级而上,便来到了马氏宗祠的山门外。山门建在1.4米高的台阶上,面阔3间6.4米,进深3.8米,抬梁式架梁,三重檐歇山顶,山门两侧有两条8级踏跺,踏跺连接两扇侧门,门口放有石狮子。

一道看似普通的山门却别有一番讲究。自古以来,当马氏族人有人中了状元或中举时,才会打开该门迎接其归来。“这个习俗一直延续至今。现在,只要是马氏娃娃考上了好大学回来,我们就要开山门!”手指着山门,马延龄笑着说。

山门的背后是马氏宗祠的戏楼。戏楼三面敞开,一面留着后台用,空灵通透。戏楼三面的围栏上原本雕刻着精美的图案,两侧的图案后来被毁,正面7幅雕刻图案部分残缺,但人物面貌、实物道具、亭台楼阁等依然可辨,可见当时精湛的雕刻技艺。戏楼立柱上,两根倾斜的撑柱上还有白鹤含花浮雕。

“以前我们这里的墙壁、立柱上,有260余处深、浅浮雕,由于年代久远,自然风化,加上人为毁坏,大多不复存在。”望着立柱斑驳的浮雕,马延龄的思绪回到了过去。

其实,除古楼营村村民外,马延龄还有一个身份,那就是原古楼小学的教师。在过去,古楼小学是远近闻名的一所学校,古楼营村及附近几个村的孩子都会来这里读书,在校人数最多时可达几百人。

“马氏宗祠的左右厢房以前是我们的教师、学生宿舍,当时都住满了人,连戏楼上都住着学生呢!”马延龄感慨地说,随着时代变迁与发展,村子里变化越来越大,一栋栋砖瓦房替代了泥土房,一条条水泥路替代了泥泞路。孩子们走出村落,到乡镇或县城里上学去了,原本热闹的古楼小学和马氏宗祠变得冷清起来。

一座祠堂,记录着一个家族的辉煌,承载了这个家族厚重的人文历史。如今,马氏宗祠和古楼小学仍屹立在村落,建筑物上的斑驳印记似乎在向人们讲述着曾经发生在这里的点滴故事。

C家族文化的传承与延续

在古楼营村,九成以上的村民都是马氏族人。家族文化在此得以传承与延续。

在马氏宗祠,有一块立碑,上面刻录着马氏家族的家规家训。“吾欲汝曹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马氏家规中,这封马援所书的《诫兄子严、敦书》可谓马氏家族最原始的家规家训,后来不断为马氏修谱时所抄录,更为其子孙后代所铭记。

随着时代发展变化,马氏后人在各地繁衍生息。在家规家训的教导下,出了不少杰出人才。马杰就是其中之一,他是古楼营马氏第十二代后裔,大约生长于公元1600年左右,居住在南部县城东南的崩山子坎下。马杰之父马锦璋家庭富裕,到马杰时,家境更加富裕,可谓“富甲一方”。他遵循祖训,富不骄,平易近人,扶贫济困。相传有一年南部地区遭受大旱,粮食无收,百姓无食,饥民遍布。当时的县令贴出告示:偿饥民三日稀饭。马杰到县上交粮税,见到告示后说道:我偿三日干饭。于是县上马上派人到他家挑了数担银子买粮,偿了饥民三日干饭。后来,为了表彰其善举,县上便给马杰赐了一个“盖县财主马杰”的称号,并用生铁铸造了一块铁碑,立于南部县城后山凌云洞山上。

现在马氏宗祠仍然是马氏后人聚会的重要场所。每年春节、清明节,马氏后人都会从四面八方赶回家乡祭祖。今年的清明节,有400多名马氏后人纷纷回到古楼营村参加祭祖仪式。

马上要过年了,古楼营村又要热闹起来了。马延龄和乡邻们拿着工具,小心翼翼地打扫着祠堂里的每一寸角落。等到春节,马氏后人又将齐聚古楼营村,或叙旧或祭祖,马氏族人的家族文化也将在此传承延续。

古楼营村小档案

古楼营村,距朱德故里仪陇县城西北约15公里。该村辖2个村(居)小组,全村辖区面积5.7平方公里,共542户,2236人。村党总支共有党员54人。村主导产业为花椒和优质水稻,其中,花椒产业约120亩,优质水稻产业约80余亩。坐落于该村的马氏宗祠2003年被公布为南充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高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