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带动 夯实乡村振兴基石
贺老师 发表于:2021-12-30 18:02:03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524




李同周 廖桂华 文/图

修建山平塘、硬化水泥路、新修产业路……冬闲人不闲,隆冬时节,西充太平镇天城乡村2021年以工代赈工程建设现场,到处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如图)。

今年以来,西充县充分发挥以工代赈促进作用,加快补齐农村生产生活配套基础设施短板,有力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实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

1带动产业发展

走进天城乡村,映入眼帘的是错落有致的民居、硕果累累的柑橘园、平坦宽敞的产业路、星罗棋布的蓄水池……这些都是以工代赈对该村带来的变化。

天城乡村曾是省定贫困村。近年来,该村大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危房改造、美丽新村建设等项目,并开垦荒地,发展晚熟柑橘,带动群众稳定增收。2017年底,该村成功实现脱贫摘帽。截至目前,全村共发展晚熟柑橘500余亩,无花果、香桃、脆李138亩。

“产业虽然发展起来了,但基础设施建设还没跟上。特别是产业路没有硬化,一遇到雨天水果就运不出去。缺水也是制约发展的老大难问题。”天城乡村党支部书记李福明介绍,此次实施的以工代赈项目,将补齐该村基础设施短板。

据介绍,该村以工代赈项目共计投入资金325万元,主要建设产业路、水利基础设施,开展土地整理,为该村产业发展夯实基础。

李福明介绍,如今,村里修建了近6公里的产业路,每年能为当地村民节约运输成本数万元。

2促进就业增收

在天城乡村,以工代赈项目带动产业发展的同时,也为当地群众提供了更多就业岗位,促进村民就近务工增收。

“年龄大了没法外出务工。村里实施以工代赈项目,我在家门口就可以打工挣钱。”村民李元洪介绍,自以工代赈项目在该村实施以来,他和老伴在工地上打工,每人每天能挣到120元。“既能就近务工挣钱,还可以照顾家庭。”

“用工首先考虑本村群众,特别是脱贫户、易地扶贫搬迁户等。”李福明介绍,“村民踊跃报名参与工程建设。目前在村里打工的村民有100多人,全部都是本村村民。”

“我们在项目实施中充分发动群众,充分依靠群众,也充分信任群众。”李福明说,项目实施前,镇村两级通过上门入户、村民大会、党员大会、村民微信群等多种方式开展宣讲,讲清讲透政策,随后在招工报名、讨论确定聘用名单、报酬发放等环节全程公示,确保过程公开透明。

“技工按每个工日180元计算,普工按每个工日120元计算,两项工种共计支付劳务费50多万元。项目建成后,将新增公益性岗位2个,主要从事道路、农田水利日常维护工作。”西充县发改局农经股股长何义兵介绍,该县按照“能用当地群众尽量不用专业队伍”原则,前期全面摸排项目实施地劳动力情况,设置不同级别岗位,量身定制务工岗位,最大限度为脱贫户、低收入人口、易地扶贫搬迁户提供就业岗位,促进村民就近务工增收。

3助力乡村振兴

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夯实基础是关键。西充县发改局副局长赵山川表示,以工代赈项目管理不只是村级层面的责任。该县明确每个项目均要成立县、镇、村三级工作专班,上下联动一体推进项目建设。项目县级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全程参与监督管理和指导协调,确保项目从规划建设到管理维护无缝衔接。

“带动发展是以工代赈的目的。2021年,我县在太平镇天城乡村、常林镇金祠寺村、古楼镇新龙寺村实施的3个项目均是围绕解决群众行路难、增收难、发展难等实际问题来制定。”赵山川介绍,务工困难群众多、动员组织能力强、项目带动效果好、示范引领作用大的村优先谋划实施以工代赈项目。

“村上修路、修蓄水池,村干部就打电话叫我来打零工。”天城乡村易地扶贫搬迁户李泽云说,上工前村里组织村民开展技能培训。通过培训,他掌握了水泥搅拌技术。“学了技术,我还可以到附近工地或县城打工。”

“以工代赈项目投资规模小、技术门槛低、前期工作简单,群众能够充分参与,并从中学到生产技能,掌握一技之长。”赵山川介绍,该县以工代赈项目均对参与群众实施多次培训,前期开展泥工、木工、钢筋工等岗前培训;施工中开展“菜单式”实训操作,让杂工变普工、普工变技工。

“政府投资建设农村基础设施项目,组织群众通过务工获得报酬,通过培训掌握生产技能。建成的项目又为当地发展提供助力……”赵山川说,该县正在积极探索“产业发展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劳务报酬发放+就业技能培训”模式,通过以工代赈扶持产业发展,借助产业发展带动闲散劳动力就业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高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