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安“百牛渡江”一年带来近800万元的旅游收入——“我们就是把牛‘吹’出去了”
心随674 发表于:2020-11-12 08:20:05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353


百牛渡江”现已是蓬安的旅游金字招牌。记者 肖雨杨 摄



蓬安县利溪镇花房子村“花好月圆生态观光动物园”内,当地村民彭昌贞在此养殖管理鸵鸟。



蓬安县利溪镇花房子村目前正着力打造一个集现代生态农业、休闲度假、观光旅游为一体的农业示范园。

“哞……”下午6点,河边喇叭里传出一声牛叫,河中心小岛上,正吃草的132头牛,如同士兵听到号令般,在一头大公牛带领下,下水排成固定队形朝着河边游来——又到了一天里回圈的时候了,在蓬安县相如街道油房沟社区,每天都上演着趣味盎然的“百牛渡江”一幕。

“百牛渡江”,已成为当地著名的旅游品牌,每年为这里带来近800万元的旅游收入。然而“百牛渡江”特色景致的形成,却与油房沟人一段脱贫突围的探索有关。“我这辈子最得意的事,就是把牛‘吹’出去了!”油房沟社区老支书王元国这么说。

一次灵光一闪的借智

常言道,靠水吃水。然而过去,住在嘉陵江支流边的油房沟人却常常遭遇河水带来的苦恼。

“我们村的田地大多都是河滩地,鹅卵石多,最恼火的是一到夏天涨大水,地就全被淹了,啥子都种不出来。”王元国说,他们村也因此成为当地有名的贫困村。

为了摆脱贫困,油房沟人也做过不少尝试:种柑橘,到了七八月份要挂果的时节,一场大水漫过河滩上的果园,果树烂了根,几乎绝收;靠水吃水,挖沙石卖钱,不仅不合法还破坏河道,很快也被叫停。

频频碰壁之时,一次与邻村人闲聊乡村旅游时,王元国他们获得了灵感。

“我们这里离城20多分钟路程,能不能也搞搞旅游。”王元国回忆:说干就干,村干部们立马自掏腰包到外地考察。

在温江,王元国看到当地村子里的遛马场,城里人去骑马,半小时就收20元。“这钱好赚!”他灵机一动:咱村里虽然马不多,但是大多数人家都养了耕牛,我们也搞个遛牛场,开发牛拉车等项目。

一次无中生有的突围

当王元国和村干部们兴冲冲赶回家,把这个发展“牛”旅游的主意向镇上汇报时,却被泼了冷水。

“你们发展旅游不得行。”镇干部分析:你们那里没啥子特别的自然风景,又没得名胜古迹,牛也是各个村都有的普通水牛,发展旅游,哪些人会来看?!

“咋没得看的!我们的牛每天要游泳到河中心岛上吃草,我把村里的牛全赶过来,让它们一起渡江给人看嘛!”情急之下,王元国脱口而出,“百牛渡江”的原始创意就这样“蹦”出来了。

“其实当时说让牛一起游过江给人看,只是话赶话,一句气话。”王元国回忆:当他回家后,躺在床上,越想越觉得这是一个办法,第二天一起床,他决定召集养牛户们试一试。

村里人把自家的牛集中在一起渡江,并请来城里的朋友、县里的记者观看。100多头牛在一头特别健壮的公牛带领下,大牛带小牛,自动排成队渡江而去,兴起时还在江中心围成圈游两圈。这壮观又充满野趣的场景,让观众大声叫好,岸边“咔嚓咔嚓”的拍照声响个不停。

一传十,十传百,渐渐地,不少游客专门花钱来看“百牛渡江”。油房沟社区的这一特色景致出了名,“耕地牛”成了“旅游牛”,村里人开始吃起了“旅游饭”。

一次关系长远的接棒

“刚开始,我们挣的只是赶牛的钱,不把稳。”油房沟社区居民李海波回忆:当时有游客来看“百牛渡江”,村里就付钱给赶牛的村民。挣钱方式单一,大家心里害怕干不长远。

如何让“百牛渡江”这一旅游品牌不是一时热闹,而能成为一个更有影响力、更加长效的旅游精品?这不仅是油房沟人的思考,也是蓬安县的谋划重点。

2010年,蓬安县便将“百牛渡江”旅游项目作为农旅融合发展的重点项目打造——

为让更多游客进得来,蓬安县着力提升油房沟社区及附近村落的基础设施,先后修通了县城到该村的水泥路,并完成旅游环线建设。同时由县旅游公司统一规划、打造“百牛渡江”旅游区,从2010年起,连续十年举办放牛节,并与西安、成都、重庆等地的旅行社签约,在全国喊响“百牛渡江”品牌。

为留住更多游客,蓬安县在油房沟社区等处修建新村聚居点,配套集中供水站等,引领村民开起了农家乐,利用嘉陵江旅游资源,修建了望江楼、牛文化广场、牛文化展览馆;修缮了油房沟村级码头、太阳岛旅游码头,开展游船旅游;引导村民在附近山上发展水果产业,让游客在看牛同时,还能享受采摘的乐趣。

“我现在不赶牛了,我和投资人合伙买了几条游船,搞水上旅游。”李海波说:旺季时,每天能有上千元的利润。到2019年底,村民人均收入达到16000元。39户贫困户也早在2016年就顺利脱贫。

今年4月,油房沟社区又完成了一次接棒,年逾六旬的王元国从社区支部书记的位置上退下来。当过兵、在外闯荡多年、知识结构更新的龚奇伟接任。

“有为才有位,过去村里人的敢闯敢干,为油房沟社区在县里旅游开发中赢得一席之地。”江风吹拂,龚奇伟立下新誓词:“老一辈把牛‘吹’出去了,我们要继续把‘牛’吹好!”

记者手记

奋斗精神是他们最重要的资源

秋日,初到油房沟社区,一切都看似很普通。普通的山,不高不险,就是川中丘区常见的小山包;普通的河,不急不躁,缓缓流过村庄;普通的牛,不奇不怪,就是乡村里常见的水牛。然而当普通的山普通的河普通的牛,被村民用创意巧妙组合在一起,催生出一个驰名全国的旅游品牌,就不能不让人为之叹服。

欣喜于,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吃出了新滋味,油房沟人脱贫依靠的不再是简单的山水资源,而是他们在劳动中锤炼出的智慧与创意,化寻常为不寻常,变缺少资源为精品资源。

叹服于,从百牛渡江的创意中,我们看到的一种不等不靠、从没有路中闯出一条路的奋斗精神。不可否认我们还有一些地方,一说到脱贫奔康,首先想到的就是到上级部门要钱要资源,而油房沟人的探索则启发我们:只要肯奋斗,办法总比困难多,与其坐等天上掉馅饼,不如踏踏实实谋事干事,先干出点成果来,才能吸引更多的关注与资源。

千言万语一句话:奋斗精神才是他们最重要的资源!(记者 赖永强 王欢 蒲南溪 余如波)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高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