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松乔:文韬武略鲜于叔明——四川省南部县鲜氏考略(三)
哈哈SE7 发表于:2021-10-2 13:55:58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465
鲜于叔明 (710——787年),名晋,字叔明,以字行世。少壮之期,豪侠好义,事兄以弟称,与朋以信著,好读诗书,精研元经,远近皆闻。叔明诚笃忠实,温良敦厚,轻财好施,与兄仲通苦读于离堆山洞窟中。唐肃宗时,通过明经考试中了进士而走上仕途。政绩突出,事迹多多。如:出使回鹘,不卑不亢,礼责回鹘可汗;担任京兆尹,百姓传颂;治理蜀地,平定盗贼,百姓安居乐业;应对吐蕃的进攻,沉着应战,五路齐出,将其挫败。所谓文韬武略俱全一说,毫不过分。



开初在剑南节度属下作判官,跟随哥哥在军中历练,征南诏战场上险些丧命。后被调入京中作了司勋员外郎,这个官职的职责是给官员们评定功绩和奖赏的。鲜于叔明为人正直,处事公平,经他评定的功绩和奖赏,都很恰当,不但当事人满意,而且其它官员也很心服。因此,皇上也很看重他。他从政的时段多在安史之乱的7年中和之后的民不聊生、治理乱世。唐德宗时官至尚书左仆射,加太子太傅,封蓟国公。我们来具体看看他的才干吧。
一、出使回纥,不卑不亢应对

唐肃宗时乾元年间(758——760年?),他当了司勋员外郎,因回纥帮助平定安史之乱有功,朝廷决定把公主嫁给回纥可汗。派汉中王李瑀作为使者护送公主到回纥,鲜于叔明被任命为汉中王的副使,与之同行。回纥慢待李瑀,李叔明责备他们说:“大国之间交好,让殿下护送公主嫁到贵国,是想进一步密切两国关系,贤王出使。你们的可汗是大唐天子的女婿,怎么可以凭着曾经有功而傲慢无礼呢?”一番话义正严词,可汗马上改变态度,对汉中王一行礼貌周到了。回朝复命后,叔明受到嘉奖。这次外交活动中,叔明颇有蔺相如的外交风采,展示出干练机智的才能。
二、治乱有方,被公认为“能吏”

出使回纥回来后,鲜于叔明作了洛阳令。洛阳虽是唐朝的东京,但安史之乱后,己十分凋敝。鲜于叔明积极设法把逃离在外的难民召回来,予以优待安抚,让他们重新整治家园,不久,洛阳一带就恢复了生机,鲜于叔明因此被公认为“能吏”。升任商州刺史、上津转运使。
鲜于叔明作京兆尹的时候,把长安治理得很好。京兆尹为三辅(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即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之一。相当于今日首都的市长。他的哥哥鲜于仲通在他之前也做?过京兆尹。长安的百姓称颂他们一门二尹为国为民。
唐代宗时,蜀境饥荒,盗贼蜂起,叛乱不断发生,老百姓的苦难非常深重。永泰元年(765年?)四月,郭英乂继任剑南节度使兼成都尹;十月,严武旧部崔旰起兵攻郭英乂,郭逃到简阳,被韩澄杀死。此后,效忠郭的一批武将又联合起来讨伐崔旰,蜀中大乱,史称“崔旰之乱”。后崔旰入朝,混战停息。朝廷先后派鲜于叔明任邛州刺史、遂州刺史,治所迁移到梓州(今三台)。不久又升他作了东川道节度史。他到了这些地方,对叛乱情况作了分析,对那些由于生活所迫而聚众打劫的人,则采用安抚的办法,让他们放下刀枪回乡生产;对那些蓄意谋反或贼性不改的强盗,则采用征剿的办法。所以,他每到一地,都很快地平定了叛乱,使社会环境安定下来。鲜于叔明在蜀地为官20余年,把他所治理的地方秩序、生产都恢复起来了,政绩非常突出。



三、带兵有方,多次建功立业

唐德宗初年,吐蕃入侵,袭火井、掠龙州,攻陷扶、文、远三州,来势汹汹。鲜于叔明分兵五路出击,将吐蕃击败,赶回老家去了。鲜于叔明因功被封为户部尚书(相当于今之财政部执行官)。梁崇义在襄州作乱,鲜于叔明奉命带兵出三峡,在荆门与叛军激战,打败梁崇义的军队,为平定襄州立了大功,又被加封为尚书左仆射。
四、急公好义,慷慨解囊助军

朱仳发动叛乱,占据长安称帝,唐德宗避乱到了兴元。当时军队缺粮草衣物,鲜于叔明把自己的家产全都捐献出来供给军队。叛乱平定后,回到京都,皇上加封他为蓟国公。因为有脚病,皇帝赐给他锦辇,下令太监抬着他上朝拜见。后来他年老请求退休,改任太子太傅退休。



五、建言献策,主张抑制佛道

当时佛教道教都很盛行,到处都是寺院道观,僧尼道士人数极多,对国家的兵源、财政收入都有很大影响。鲜于叔明向来厌恶道教和佛教的弊端,他向朝廷建议撤减僧道,并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案,上奏说:“佛教是空寂无为,道教是清心寡欲。如今众人内心迷信这些表现在外面,让农民工人男男女女放弃工作回避劳役,所以农桑不兴,军费日益减少,国家和军队的财产受到损耗。我请求把本行政区寺庙分成三等,道观分成二等。上等寺庙留下僧人21人,上等道观留下道士14人,每降低一等,减少7人,都选择有德行的人留下,其余让他们还俗为民。”德宗认为他的建议很有道理,认为不只在四川东川一个行政区实行,可以当成天下的法律,于是下令尚书省讨论。但都官员外郎彭偃和刑部员外郎裴伯有异议,各说出一通道理,致使这个建议最终没有实行。



国公祠遗址。国公祠在南部县铁佛堂镇国公村,是唐代庄宗李存勖拨款御笔题词,为表彰鲜于仲通、鲜于叔明和叔明之子鲜于升的功绩而修改的。又名乡贤祠。
六、教子严格,立下战功升职

兴元元年(784年?),唐德宗避朱仳军乱,到梁州(陕西汉中)。
鲜于叔明的儿子李升,以少卿身份跟随德宗皇帝。鲜于叔明严令他以死报国,李升英勇护驾,立下功劳,被提拔为禁军将军。后乱平还都长安,贞元初年(785年?),改任太子詹事。因为郜国公主事件受牵连,被贬官任岭南罗州(今广东省廉江市)别驾。
鲜于叔明的生平事迹载于新旧《唐书.李叔明传》。为什么又姓李呢?传文交代:大历末年(779年?),有人说李叔明本来姓严,从小父母双亡,寄养在外姓人家,冒充鲜于姓,请求恢复严姓。皇帝下诏许可。李叔明当初不知道,认为是丑化自己,上表给皇帝列出属籍,请求宗姓。代宗皇帝允许了他姓鲜于,另赐给皇家李姓。这表示了对他的信任和恩宠,所以,他对外也叫李叔明。
《李叔明传》也毫无掩饰地指出了叔明的缺点,说他“向来生活豪华侈奢,在四川聚集财产,扩建房舍扩大田产。他死后数年,子孙骄纵,财产败光。世上流言说家产多的人要以李叔明为鉴。”



残存在的广定庵。广定庵在铁佛塘镇,是南部县鲜于氏的发源地,该庵是鲜氏年代较久的一座宗祠。


《太平广记》卷201记载了一则小故事,倒也可以佐证他讲究美食:“剑南东川节度鲜于叔明好食臭虫,时人谓之蟠虫。每散,令人采拾得三五升,即浮之微热水中,以抽其气尽。以酥及五味熬之,卷饼而啖,云其味实佳。”(出自《乾鐉子》)这段话翻译成现代文是这个意思:剑南东川节度使鲜于叔明喜爱吃臭虫。现时的人叫它蟠虫。每次散朝后,都让仆人们采集三五升臭虫,立刻将它们用温水浸泡,用这种方法抽尽它们的秽气,用酥油和各种调料放进锅里熬煎,卷饼吃,他说味道实在是好。臭虫,四川人叫屁巴虫,学名叫椿象,盛产于嘉陵江河滩的卵石缝中。鲜于叔明在嘉陵江边的新政长大,自小吃惯这个东西,到外地做官也念念不忘,其实不足为怪。



图为清代南部县大富乡鲜于敬氏祖婆的月弓照墓碑。


鲜于叔明善古隶书,点画肥重,世称“堆墨书”,其笔力端劲,老犹不衰。今盘龙镇嘉陵江右岸回龙山有“大历碑”,又传盘龙刘利山岩石上有撰文,均为叔明手书。鲜于叔明尤精诗词,留有《朝阳集》、《野庐编》、《愚邱集》等30余卷佳作。笔名知余子。
贞元三年(787年?),鲜于叔明病逝,享年77岁,归葬故里。朝廷赐给他谥号“襄”。


参考资料:
《唐书·李叔明传》
颜真卿《中散大夫京兆尹汉阳郡太守赠太子少保鲜于公神道碑铭》
《资治通鉴·唐纪四十一》
《同治增修南部县志·卷之十五·人物志》5


作者简介:刘松乔,四川省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南部县政协文史员,南部县历史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高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