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一小学生跳楼自杀,遗书曝光:自杀之前,其实他已经“死”了
慧眼识英雄1 发表于:2020-12-29 21:36:14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446





青少年自杀,离我们从来都不远




我活的太累了,希望能多睡会。

写下这行字后,四川泸州一个小学生选择了跳楼自杀。

纸条是从作业本上随手撕下的,字迹歪歪扭扭,语气平静又绝望。




类似的悲剧,绝不是个例。

2020年9月17日,14岁男孩在教室内玩牌被请家长,当众挨了母亲两耳光。

母亲离开后,他沉默了2分钟,猛然转身,一个跨步,从5楼一跃而下




妈妈,对不起,

为什么我干什么都不行?

2020年5月6日,西安一名9岁的小女孩,因为无法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从15楼跳下,自杀身亡。




2019年4月17日,17岁男孩在被母亲批评后,突然打开门,冲向栏杆。

桥很高,下面是水泥地。

男孩跳了下去,没有一秒迟疑。

徒留母亲捶地大哭。

此时,桥上的车辆,仍然川流不息。




太多花骨朵般的青少年,在还没开放的时候,就把自己从枝头折断,飘落泥尘。

北医儿童发展中心数据显示:

中国每年有约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平均每1分钟就有2人杀掉自己,有8人自杀未遂。

还有机构对上海中小学生做过调查,发现24.39%的孩子想过自杀,5.85%曾计划自杀方案。

触目惊心之余,书单君研究了很多文献,也请教了几个做心理咨询的朋友。

发现青少年“毅然赴死”的原因,远比大多数人想象的更复杂。

可以这么说,在完成“杀死自己”这个动作之前,他们其实已经“死了”。




悲剧的发生,绝不是心理脆弱这么简单


百度搜索”青少年自杀“,相关结果足足有28,700,000条。





当你去查看那些新闻时,会惊叹考试没考好、手机被老师没收、被家长训斥等等,都可以成为他们自杀的原因。

每次这种新闻爆出来时,网上总是会有很多人抨击说:“现在的年轻人太脆弱了!”“他们完全不考虑父母的感受,太自私了!”

似乎在大家看来,那些选择自杀的青少年,是因为意志力薄弱。

但是,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沈奕斐表示:

认为小孩子自杀是因为意志力不强,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误区。自杀和孩子的意志力之间没有关系。其实他们克服对死亡的恐惧,是非常需要意志力的。

那到底是什么让他们最终走向了悲剧呢?

我们来看一个真实的故事。

2017年6月10日,四川的一个男孩小斯,在社交平台表达了轻生的想法。当时,大家都以为他在开玩笑。没想到,三天后,河面上真的出现了小斯的遗体。







小斯的爸爸运营着一个城乡中巴线路车。那天,小斯帮爸爸售票,下午还问爸爸会不会给他发工资,结果被爸爸一顿训斥。

之后,在去往县城北门的路上,小斯不见了。爸爸还以为这只是儿子赌气,没想到儿子居然选择了自杀。

小斯在死前,留下了一封遗书。

他写到,爸爸问自己英语学懂了吗?他回答学懂了,爸爸就说不要骄傲自满,半瓶水咣当。他如果回答没学懂,爸爸又会骂,那你都学了些啥!

在生活中,吃饭打嗝、夹菜姿势不对,小斯也都会被骂。甚至有时候,仅仅因为爸爸心情不好,小斯就会挨打。

“当然也可以说是什么对我的爱啊,但抱歉我情商低,感觉不到,虽然我懂这个道理,但从心里非常不认同。”

后来,小斯只要待在家里,就高兴不起来。再后来,他发现自己活得没有任何意义,根本感觉不到父母对自己的爱。




他在遗书的最后写下:

“这不是写给我的家人的,反正以他们的思维,他们的角度与立场,我也跟他们说不清。我的尸体,不用埋了,要么烧了,要么扔了,别把我拿回去。心烦!”

台湾心理学家王浩威在《全是为你好》里面写到:

自杀可能是要结束自己的生命,结束一切的痛苦;自杀也可能是一种沟通方式,在所有正常的沟通方法都无法奏效后,所诉诸的最后方法。

如果小斯没有写下遗书,我们可能会简单地认为,就因为爸爸训斥了几句,他就选择了轻生,也太脆弱了。

但看完遗书后,我们才发现,根本不是这样。长时间的家庭冷漠、暴力不断,这一切都让他感到自己不被爱着,没有价值。

加上无法沟通、不被理解,因此,他连死后都不想回到家里。其实,他的心里早已承载了太多,终于承受不住了……




就像有些人突然决定结束一段感情,旁人可能会觉得,“就因为这么一点儿小事儿,至于吗?”殊不知,他们之前早已在心里积攒了太多的委屈,忍无可忍,所以才会选择离开。

压死骆驼的,不是最后一根稻草,而是之前的,每一根!




爱,是拦在我们与死亡之间的安全绳


在朋友圈转发了四川男孩自杀的新闻后没多久,正在上初中的表妹就私聊我:

想转发给我妈,可又怕她骂我。

她从来不会认可我,永远是一副冷嘲热讽的嘴脸,心情不好了,什么难听的话都说得出来。有时候,我真恨不得一死了之,说不定,她就会后悔这么对我了。

我小心翼翼地问:那,是什么拉住了你呢?

“一部分原因,是爷爷吧。舍不得疼爱我的爷爷,还有玩的很好的小伙伴,还有被我妈送到乡下的那条大金毛狗。想到他们,我就觉得自己还有活下去的价值。”

被爱的感觉,成为她与死神之间的一堵墙。




书单君的一个同事,也有过“想死”的经历:

那时她正上高中,一次成绩退步了,被叫到办公室,当着十几个老师的面,被批评,写检讨。

“脸上火辣辣的,耳鼓膜嗡嗡直响,感觉所有人都在看我,整个世界都不真实起来。要不是想起我妈,我当时就拉开窗子,从六楼跳下去了。”

对成年人来说,你有一百种方法对付羞辱你的人。

就算当时不能给他点颜色看看,还可以跟亲朋好友吐槽啊,上网发泄啊,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我们学会了情绪管理,还习得了在这个社会上活下去的各种技能。

但孩子的大脑发育,还没来得及修炼出这些能力。

孩子的世界,还没来得及横向与纵向的拓宽。

学校和家庭,就是他的全部。




爱与恨,都是一口气的事。

当他们被来自外界的巨大恶意吞没时,父母的支持,是对抗这个无常世界的唯一武器。

爱,是拦在我们和死亡之间的安全绳。




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爱




事实上,很多悲剧的发生,其实不是因为父母不爱孩子,而是因为他们太爱孩子了,所以会把自己的高期待加到孩子身上,以致于看不到孩子的真实情感。

比方说,很多父母也会觉得很委屈,认为孩子不好好学习,“我骂他是为他好啊,我是因为爱他才会这样啊!”可是,在这个过程中,站在孩子的角度,并没有感受到爱。

并且,很多家长也是第一次为人父母,甚至,他们小时候,也没有被好好爱过。所以,他们其实不知道,如何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爱。

《家庭心理百科》这本书中,作者给了我们一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和孩子相处,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爱。




第一,不贬低或轻视孩子。

电视节目《少年说》当中,初一女孩袁璟颐,吐槽妈妈总喜欢拿自己和别人做比较。妈妈回答到: “你的性格就需要打击,不打击可能就有点飘。”

这其实是很多家长的心态。因为怕孩子骄傲,就经常贬低孩子的进步。有些家长还会对孩子说,“你怎么这么笨!”“这点事都做不好,你还会干什么?”

心理学家武志红在《巨婴国》中说过:

“好的父母,可以给孩子提供抱持性环境,这主要有两点:当孩子把事情做好时,夸夸他们; 当孩子受挫时,支持他们。

但中国式父母,却很容易走相反的方向,当孩子把事情做好时,告诉他们不要骄傲;当孩子受挫时,怪罪说都是他们自己的错。”

要知道,所有这些贬低、挖苦、嘲笑、比较,都是对孩子的情绪虐待。每一句话都是刺向孩子的利刃,让孩子感受到自己不被接纳、不值得被爱。




所以,父母要转变自己的教育思路,学会和孩子好好说话。

第二,要努力分享孩子的兴趣爱好。

父母如果想与孩子维持长久的亲密关系,可以试着去和孩子一起运动、玩游戏等,去做那些孩子喜欢的事情。

当孩子兴高采烈地回到家,告诉你,“我们的球队赢了!”不要只是简单地说一声,“哦,知道了”,然后就赶快催促他洗手、吃饭。你可以询问他“比分是多少?”“你们怎么踢得这么好?”来表现出你的兴趣和关心,让孩子感觉到你对他的事感兴趣。

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倾听他们的想法,放下手机,高效陪伴。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关爱的。

第三,身为父母的尊严,是要自己争取的

很多家长非常有“威严”,总是用命令的语气呵斥孩子,自己到家一直抱着手机,却让孩子少看电视。

孩子难免就会抱怨“为什么我要学习,你们就可以玩儿呢?”或者“你总是让我做,你自己怎么不做呢?”




其实,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才是正确的教育方式,为孩子做好示范和榜样,孩子才会尊敬你。

就像李安接受采访时说的那样,“我做了父亲,做了人家的先生,并不代表说,我就很自然的可以得到他们尊敬。你每天还是要来赚他们的尊敬,你要达到某一个标准。”

青少年自杀的根源,其实是看不到比死亡更有效的解决方法。

只有让他们感受到父母的爱,感觉父母永远和自己站在一起,他们才能有更多对抗外界压力的勇气。

所以,下次再发现孩子表现出了轻生的念头时,请家长们一定引起重视,不要认为他是矫情,更不要一味地指责,可以坐下来跟孩子好好沟通,必要时还能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愿每一个孩子都能在阳光下绽放,而不是在黑夜里枯萎!




作者 | 萨朵 艺一 编辑 | 燕妮

图源 | 《最后一封信》、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四川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高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