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坪区一直把党的建设贯穿乡村振兴全过程,坚持以党建带动扶贫,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释放农村发展活力,通过党建助力乡村脱贫攻坚稳步推进。

11月20日,记者来到烟山村,首先被眼前的现代化党群服务中心所吸引。一支部、一阵地、一堡垒,2017年,烟山村党支部筹集扶贫资金100余万元,建成集文化、卫生、医疗、广播于一体的多功能党群服务中心。“党群服务中心内不仅有橙香书屋、柑橘产业电商服务站,还有妇女儿童之家、广播站,其设施一应俱全,极大满足了村民的文化生活需要。”该村第一书记易昭雪告诉记者,在青居镇烟山村党组织的带领下,该村村民学习氛围愈发浓厚,农业养殖、果树种植等技术书籍受到村民们的热捧,农闲学习充电、农忙实践应用,烟山村村民已将“想富口袋、先富脑袋”致富理念内化为自己行动指南。

烟山村在持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的基础上,形成了党建共创模式下“党支部+贫困村支部”的工作新思路、村民增收致富“党支部+脱贫奔康产业园+贫困户”利益联结新模式。该村以党支部牵头,引进了四川吉言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通过整村流转土地规划的方式,建成柑橘产业园约2000亩。如今,产业园年产柑橘60余万斤,产值达到了近200余万元。现在村里每户增收均在5000元左右,全村59户贫困户已成功脱贫,该村成功地走出了一条振兴致富之路。
在长乐镇柳家沟村,焦平权和杨丹是村里有名的一对养蛙夫妇,他们在去年回乡创业,用在外打工积攒的20万元建起了12亩的大型牛蛙养殖场。

“开始创业时挺忐忑,村里田太少,我们怕村民们不愿租给她家做养蛙场。果然,土地流转成为了我们创业路上的大难题。”谈到创业初期,杨丹直言十分艰难。好在村党支部及时伸出了援手。“我们党支部十分鼓励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知道了他们创业的困难之处后,我们村干部就陪同他们一起考察土地,并做好村民们的协调工作。”该村第一书记陈朝刚告诉记者,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流转土地就已经全部落实。在日后的养殖中,在村党支部的帮助下,焦平权和杨丹夫妇还领取了创业补贴1万元。

“今年养殖场年产肉蛙2万多斤,收入将近40万元。这一切,都离不开村党支部的扶持和帮助。”焦平权表示,在村党支部的建议下,下一步他们将合并其他水稻田,实行种养结合的方式进一步促进增收。
目前高坪区组织参加全市村级党组织书记示范培训班400余人次,指导乡镇(街道)开展村干部轮训近2千人次。在党建工作引领下,高坪区历史性消除了绝对贫困,,实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1万5千元。全区将继续以党建为引领,坚决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收官战。
高坪区融媒体中心记者:杨钦铖 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