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部县伏虎丝绸厂建撤始末/尘封的南部故人旧事(二十二)
风来时狂放 发表于:2021-11-7 09:19:09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411
刘学鹏口述 刘松乔整理



左为口述者刘学鹏,右为笔者刘松乔





上世纪80年代,沿海一带蓬勃发展的乡镇企业刺激和推动了内地乡镇企业的发展。当时,伏虎区委、区公所认为,伏虎是四川省优质蚕茧原料基地,原产茧超万担(1993年、1994年两年曾达到2万担),发展蚕桑生产既能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增加农民收入,又能促进地方经济,解决就业问题。酝酿再三,决定兴建绸厂。


1986年春,经南部县计委、乡镇企业局核准,伏虎绸厂正式筹建。当时,副区长李云章挂帅,厂长梁仕斌、书记柴光锐等人搭建起了创业领导班子。进厂员工每人交2000元入厂费,共集资30多万元,另向银行贷款40万元,区公所把电影院抵款20万元划给绸厂作织绸车间,还划拨土地5亩,搭建临时工棚作为附属车间,并派人到咸阳买回织绸机40多台、辅机10多台(纤经机,翻丝机、络丝机、摇纡机、并丝机等)。


建厂初期,厂里委托阆中丝绸厂、南部丝绸厂对80名进厂工人进行培训,但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他们回厂后生产的绸缎达不到标准,大多成为不合格产品。为尽快提升管理水平和生产技术,厂里最终决定采取“借鸡生蛋”的方式,与阆中丝绸厂联合办厂。合同的大概内容是:由阆中丝绸厂派出管理和技术人员,产品(绸缎)贴阆中丝绸厂的商标,由主厂销售,利润按比例分成,合同有效期3年。当时,生产的产品有09、16、06电力纺,02比绉,01被面和羽纱、华达呢等品种,年产量达45万米。


1991年,合同期满,阆中的管理和技术人员撤回。此时,伏虎绸厂已初具规模。
织绸原料生丝是国家控制的计划物资,A级丝20多万元一吨,一般小厂分到的很少,这在当时是十分吃香的紧俏货。部分小厂为了生存只得去小缫丝厂买次等丝,但织出的绸毛丝多、疪 点多,且粗细不均匀,疙疙瘩瘩的,卖相不好。鉴于此,为摆脱原料困境,伏虎区委、区公所领导决定依托现有织绸厂和作为省优质蚕革原料基地的优势,自己开办缫丝厂,形成蚕茧、缫丝、织绸一条龙的经济发展新模式。



1995年,伏虎丝厂与绸厂合并,班子重组,成立“南部县伏虎丝绸厂”,厂长何周辅。合并后,全厂上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其产品在南充商检顺利过关,获丝绸出口许可证,成为四川省100个试点乡镇企业之一。随后不久,获得了省重点乡镇企业行列证书。


经过3年的发展,至1998年,企业开始走下坡路。从客观上分析:一方面,由于受国际大气候变化的影响,内陆的丝绸特别是四川的丝绸陆路销往东南亚、西欧一带受阻,出口只能走东南水路,而从海上走,增加了成本,拼不赢沿海的江浙丝绸企业。另一方面,印度这个吸纳丝绸的大市场,在外资的扶持下,丝业发展很快,对中国丝绸产品的消费逐年下降。此外,国内乡镇丝绸企业增速快,设备、工艺革新跟不上纺织业科技发展的步伐,从而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缺乏国际竞争力。从内部查找原因:用人不当,管理不善,监管不力,规章不严,铺张浪费,企业生产萎缩时,人员待班,纷纷向厂里伸手,各怀私念,散沙一盘。


1999年,南部伏虎丝绸厂以改制为名,彻底关门。企业撤销,设备贱卖,人员遣散,“伏虎丝绸厂”就此不复存在。





注:〈口述者刘学鹏系原伏虎丝绸厂会计,73岁。原文载中国文史出版社《记忆中的南充茧丝绸(上)》,即《南充文史资料》第23辑。〉


【作者简介:刘松乔,四川省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南部县政协文史员,南部县历史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高级
ffycxyw2274436 发表于 2021-11-7 09:19:46 | 阅读全部
南部县伏虎丝绸厂建撤始末/尘封的南部故人旧事(二十二)[祈祷][祈祷][祈祷]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相关推荐